Saturday, August 2, 2014

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囚徒困境 (初稿)

我的穆斯林朋友, 几乎是一面倒支持同一宗教的巴勒斯坦。

我的立场, 目前介于支持巴勒斯坦和 即不支持巴勒斯坦也不支持以色列之间, 恐怕倾向后者多一点。 看官如有兴趣, 可以看这篇Sam Harris 的文章, 再来看目前支持以巴任何一方的言论。 不过得提醒一下, Sam Harris 一路以来, 都是伊斯兰教的批判者。

我的看法

一, 历史很难区分对与错。

现有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加沙地带, 在1946年前恐怕是巴勒斯坦人居多。 但在更早的历史时期(中欧或拜占庭皇朝之前), 犹太人一直在当地存在者。故此, 没有任何一方能独占,
该地区的原住民 (rightful native) 的这个头衔。

在无人能独占该区原住民头衔的情况下, 军事和/或经济实力, 往往是最后决定土地归属的关键。 1967年以阿六日战争结束后, 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军事实力是一面倒的。 这就决定在以巴和加沙地带, 犹太人居留区的扩张。


二,目前情况来看,解决方案比追溯道德责任来的更重要。
但要求以色列退回1967年前的土地线, 放弃目前的犹太人居留区
和要求巴勒斯坦承认以色列的存在, 并放弃消除 以色列存在的最终目标, 都是双方不可接受的。 (来源)

在以色列目前处于强势地位的情况下, 唯一能促使他们参与和谈, 放弃部分犹太人居住(占领)区的理由, 在于哈马斯的恐怖主义威胁。 一旦要求放弃的土地代价大于恐怖主义威胁的代价, 以色列政府就有千万个理由放弃和谈。

无法认识到以色列的底线, 或者双方底线的不可调和, 会是谈判失败的最终原因。


三, 当和谈无法继续时, 愤怒的巴勒斯坦人会将其支持从温和的主张和谈派转向激进的武力威胁派。 尽管他们也许知道, 以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目前的武装实力, 消除以色列是不可能的任务。当巴勒斯坦激进武装势力的目标, 从正面军事冲突获胜, 转为对平民无差别的恐怖主义攻击时, 双方的和平可能, 直接陷入死局。


四, 说服以色列人放弃土地回到1967年前的分界线, 和说服巴勒斯坦人放弃暴力和最终诉求是同等困难且几近不可能的事。 唯一能改变死局现状的, 是外力一面倒的强行介入, 比如欧美不仅在媒体上, 更在实际外交和军事行动上支持巴勒斯坦对1967年分界线的要求, 或者欧美和阿拉伯世界联合切断对哈马斯的武装支持, 压迫巴勒斯坦接受合理的 分界线。 但给定目前的中东地缘政治现状, 两者都是不可能的。

而我们目前能做的, 大概是同时打压两边的鹰派, 鼓励扶持两边的鸽派, 才有双方互相退让底线, 达成谈判的可能。

因此, 在谴责以色列地面军事行动造成平民伤亡的同时, 也得谴责哈马斯的无差别恐怖袭击。但若要谴责以色列建造居留区的行为, 若不清楚最终以巴分界线为何, 恐怕无济于事。
(以色列对建筑居留区行为的辩护很有趣,参见这里, 值得和其他相反意见一起阅读)


马哈迪时代的政治遗产 (初稿)

莫哈末。马哈迪 是马来西亚任期最长的首相(1981-2003), 在其任内推行了不少有争议的政策。以下是我对其的评估。

布城计划 - 给定吉隆坡的交通状况, 把国家政府行政中心搬离吉隆坡有其必要。 但搬迁的时机和建筑规模超前,以致整个计划接近 成为 “ 大白象”.

道路建设 - 槟威大桥和南北大道照目前眼光来看是必须的。 马哈迪政府所犯的错在于, 对大道这类垄断行业而言, 如果没有 直接招标来给予合同, 只会增加消费者的成本。

私营化计划 - 毁誉参半。 给定马哈迪政府, 巫统及阿里巴巴等商人的政治联系, 几乎大半的私营计划都成为朋党牟利的工具

国产车计划 - 败举。 首先, 马来西亚并不具备独立支撑一家具有研发能力的汽车制造商的市场。 其次, 当时政府并没有像韩国一样, 积极支持他们的企业。 最后, 马来西亚的企业文化, 不具备在全球市场上, 和跨国公司一争长短的竞争力。

其结果, 人们买贵车。

新经济政策和土著扶持政策 - 就当时情况来看, 这是必须的。 就结果而言, 这两个恐怕都没有达成预定的目标, 相反, 沦为有联系的马来人的牟利工具。

限制苏丹皇权 - 必要中的必要, 若说遗憾之处, 在于马哈迪时代限制的不够, 以致马哈迪之后, 再无政治强人敢进一步限制皇权。

任内的回教化发展 - 需要更进一步了解才能评论。

内安法令的人权限制 - 对此的最好评价, 是必要之恶。 80年代的大马仍处于工业化的发展初期, 513事件后的种族紧张仍残留, 任何政治不稳定, 都有可能破坏发展的成果, 使马来西亚成为另一个泰国。

若要下个总结的话, 马哈迪政府理应可以做的更好, 但它们也没有烂到无可药救的地步。 中规中矩, 做了对的事情但没有把事情做好。 大概如此。

民联的庸招? (draft)

如果马来西亚第十四届全国大选现在进行, 打败民联的不是国阵, 而是民联自己。

而决堤点, 就在雪兰莪。

选民不会在乎谁应该为雪兰莪水供不足的事件负责, 选民只会在乎, 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水用。所以当执政党无法保证水供的正常时, 这代表执政党的执行能力已经出问题了。

最近关于雪州州务大臣去留的政治风暴, 更是让人质疑。

质疑一, 对于公正党要求卡立下台的理由 (来源). 部分是在十三届大选前发生的, 问题是公正党为什么在十三届大选后依旧推荐卡立担任州务大臣?

质疑二, 如果卡立本来就不适任, 那表示公正党要么党内无人, 要么有眼无珠挑错人。 而在内部协调失败后选择公开要求卡立下台, 更表明这可能是公正党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质疑三, 回教党的举旗不定 (来源), 表示民联在重大事件上不一致, 并且没有事先经过内部沟通。 我们能放心把国家政权交给一个内部不协调的政党联盟吗?